头条创作挑战赛
引子:春天的暖阳照耀大地,花朵竞相开放。那时,我和朋友们一同前往河北保定踏青,享受这片美丽的春光。白天,我们游览了保定军校纪念馆,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气息。随着夜幕的降临,街道上的灯光逐渐亮起,微微的酒意使得我们步伐轻盈。当我们走过原38军军部的大门时,我不禁停下了脚步,目光凝视着那个曾是“万岁军”司令部驻地的地方。作为一名军迷,这样的历史遗址怎能不让人驻足。我们在门前停留了许久,仿佛时光倒流,沉浸在那段英雄岁月中。眼看着守卫哨兵在一旁巡逻,我差点引起他们的注意。意识到自己可能招致麻烦时,我们迅速离开,心中却依然回荡着那个场景,真的是一次难忘的经历!
四野头号王牌——第38军,无疑是一支英雄的部队。它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、第1纵队,解放战争爆发初期,便在松花江北岸诞生,成为“东北五虎”中的佼佼者。自此,这支部队便以其无畏的精神,参与了辽沈战役,横扫平津,一路南下,解放了华中和华南地区。第38军也是首批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的部队之一,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与英勇表现。特别是在第二次战役中,凭借其过人的勇气和战斗技巧,彭德怀亲自授予了其“万岁军”的称号。自从这支部队从朝鲜战场凯旋后,第38军便一度驻扎在东北,直到1966年,它被调驻保定,成为了京畿一带的守卫力量。
展开剩余78%像第38军、39军这样的四野王牌部队,大家不仅对它们的英雄战史耳熟能详,而且对于这些部队在解放战争后的去向、经历、驻地等信息,也有一定了解。那么,随着第四野战军从白山黑水一路征战至天涯海角,原本属于它的各支部队如今又如何了呢?今天,本文将为大家全面回顾与盘点这一系列部队的命运与归宿。
在解放战争进入尾声阶段时,第四野战军一度兼任“华中军区”的职务,到了1950年初,它正式改称为“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”。这时,它的指挥范围扩展至中南地区,涵盖了六个省军区、三个兵团部、三个兵种司令部,16个军以及若干直属部队,总兵力高达153万。毫无疑问,第四野战军已经变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。在解放海南岛后,中南六省的军事局势逐渐稳定,没有了大规模的敌军存在,自然也不再需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。因此,四野各部的裁撤,或是将其转入地方化的工作,被提上了议程。毕竟,进入新中国建设的阶段,国家并不需要过多的军队资源,保持庞大的兵力不仅不再必要,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。
众所周知,第四野战军的主要建制包括野司、兵团、军、师、团等作战单位。接下来,我们将主要讲述高级建制的调整与裁撤过程,特别是野战军司令部、兵团和各军的变化,而对于师级以下的部队则不做过多讨论。
一、野战军各兵团撤销番号的过程
最初,第四野战军最多曾拥有五个野战兵团。可是到了1950年初,野司仅辖三个兵团了。那么,其他兵团去哪儿了呢?其实,早在1949年8月,第十四兵团便已撤销建制。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带领着兵团机关人员北上,前往组建新中国空军司令部。原第十四兵团下辖的第39军划归第十三兵团指挥,第41军和第42军则暂时由野司直辖。后来,第41军划归第十五兵团指挥,而第42军临时由第二野战军指挥。
至于第十二兵团,肖劲光原本兼任湖南军区指挥,它的部队也相继划归其他兵团指挥,部分部队如第40军被划归第十三兵团,第45军调归第十五兵团,而第46军则成为湖南军区的主力。因此,到了1950年初,四野的野司直接指挥的兵团仅剩下三个:程子华的第十三兵团、邓华的第十五兵团和陈明仁的第二十一兵团。
紧接着,在1950年4月,萧劲光带领着1900多名兵团干部北上组建海军司令部,导致第十二兵团的番号正式撤销。
第十三兵团 于1950年4月奉命调往郑州休整,随后进行了调整,该兵团下辖的第38军、第39军和尚未归建的第40军陆续开赴河南地区进行整训,成为军委直接指挥的战略预备队。7月间,为应对朝鲜半岛的战争局势,第十三兵团与第十五兵团部进行了对调,新的第十三兵团部调至东北,并改编为“东北边防军”的第十三兵团,开始脱离四野的指挥体系。
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,1950年10月25日,第十三兵团部被改编为志愿军司令部的机关,并且从此正式撤销。第38、第39、第40、第42军等部队直接归属于志愿军指挥。第十三兵团由此成为四野第三个撤番的兵团。
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,第十五兵团、第二十一兵团也相继完成了番号撤销的任务,至1952年10月,四野原辖的五个兵团番号都已正式撤销。随着这一变动,各兵团司令员和政委的职位也发生了调整,有的继续参与抗美援朝的战斗,有的则转任其他大军区的领导职务。
二、野战军所辖各军的归宿
在1949年5月1日,第四野战军按照当时的“战字第34号”命令,原先的兵团部基础上增加了第十四、第十五兵团,同时增编了12个主力军,形成了庞大的战斗序列。在经过不断的编制调整后,四野所辖的16个军走向了不同的归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