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2年10月14日,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惨烈战斗——上甘岭战役爆发,成为了这场战争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。战斗一开始,联合国军在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的指挥下,组织了超过六万人的兵力,急速向上甘岭推进。在接下来的43天里,尽管敌人兵力远胜于志愿军,但志愿军在两座小山包上死守,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。上甘岭战役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,也见证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的威力,特别是在一次集中齐射之后,敌军竟然需要15辆卡车来搬运自己的尸体。
作为现代化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志愿军的炮兵部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炮兵有着“战争之神”的美誉,在朝鲜战争初期,我军炮兵便是最早进入战场的兵种之一。然而,刚入朝时,炮兵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。由于天上密布美军的飞机,只要发现地面有可疑目标,便会对其展开猛烈轰炸,这使得我军炮兵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。而且由于当时志愿军缺乏现代化装备,大炮只能依靠骡马运输,效率极为低下。这样的局面让炮兵部队陷入了困境,经常出现步兵已经冲锋,炮兵却远未到达战场的尴尬局面。
展开剩余79%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中央军委在1950年11月决定加强炮兵力量,从苏联进口大量火炮,并开始组建更多的炮兵部队。同时,苏联派遣的炮兵专家也来到了我军,传授先进的战术和操作方法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志愿军的炮兵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,火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。到1952年9月,志愿军已经拥有了包括山炮、野炮、榴弹炮在内的多种火炮装备。尽管这些装备相比联合国军的现代化武器仍有差距,但志愿军炮兵士气高涨,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向敌人发起挑战。
1952年10月,朝鲜停战谈判因战俘问题陷入僵局。为了打破谈判僵局,迫使中朝联军在战俘交换问题上做出让步,美军决定对上甘岭地区发起进攻。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制定了代号为“摊牌”的军事计划,意图集中优势兵力,夺取上甘岭的两个重要高地——597.9和537.7高地。五圣山作为朝鲜中线的门户,战略意义重大,而在上甘岭战役之前,志愿军的防守部队已提前做好准备。时任志愿军15军军长秦基伟,在彭老总的指示下,严阵以待。
10月14日凌晨,联合国军的炮火和空中轰炸如同猛兽一般扑向了上甘岭阵地。敌人动用了300门大炮和40架飞机,试图在开战初期压制志愿军防线。然而,尽管敌人的攻击猛烈无比,志愿军依然展现出了极高的坚韧与勇气。炮火滂沱、烟雾弥漫,许多志愿军战士在炮击中受伤,甚至牺牲。然而,敌人的进攻并未如想象中的顺利。
在战斗初期,志愿军炮兵部队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展现了巨大的战斗力。炮兵唐章洪的英勇表现尤为突出,他不仅以快速精准的射击支援步兵,而且在极端条件下继续奋战,甚至用尿液降温炮管,保证炮火持续输出。即使在敌人对上甘岭发起了猛烈反扑后,志愿军炮兵也没有丝毫退缩。通过灵活的战术调整,炮兵部队迅速重整旗鼓,为步兵反击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。
特别是在10月19日,“喀秋莎”火箭炮团的加入让敌人深感震撼。火箭炮的威力不容小觑,24门火箭炮齐射,立刻将敌人的防御工事摧毁,整个战场一片火海。这一波猛烈的火力攻击让敌人损失惨重,阵地被迅速恢复。随后的几天里,尽管敌人一次次发动反击,志愿军依旧凭借坚强的决心和强大的火力支援,牢牢把控住阵地。
随着战斗的推进,敌我双方的伤亡不断增加,战局也日渐白热化。在这场殊死搏斗中,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但他们的坚韧和决心始终未曾动摇。11月初,志愿军终于成功地反击了敌人的猛烈攻势,逐步恢复了原本的阵地,并最终在11月25日,随着南朝鲜第2师的撤退,宣告了上甘岭战役的结束。
这场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,虽然损失惨重,但最终志愿军依靠强大的炮火支持和顽强的战斗精神,成功守住了阵地,给联合国军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敌人虽然投入了大量兵力、武器和资源,但始终未能突破志愿军的防线,反而在不断的战斗中耗尽了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